2012年5月16日 星期三

從Open Data角度看中央氣象局天氣資訊

本文原為PTT氣象板,2012氣象局參訪徵文比賽文章
http://www.ptt.cc/bbs/TY_Research/M.1336714203.A.53B.html
各位大氣板的板友大家好,我是那天氣象局參訪活動,問答時間第一位問問題的板友。也是Jasy板主推文中提到的低調新板友。

先前在其他場合與Jasy認識,Jasy的指導教授常開口閉口是Open Data,得知我很關注Open Data議題,因此告知我將要參訪氣象局的事情。我將那天特定空下來,並預先做了準備。
由於先前專注在地理資料上,最近迷上在OpenStreetMap畫地圖,對於氣象資料不是很熟,於是我翻譯了OpenSource.com上面的文章Surfing the open data wave,當作我參訪前的功課-乘著 open data 浪頭往前邁進

對於氣象牽涉到的法律,也在G+上詢問GOV News Taiwan粉絲頁。對於氣象法授與氣象局罰亂報氣象的權力,有球員兼裁判的疑慮。

先前OSDC 2012開放源碼研討會,有位程式設計師Zonble的演講與氣象局釋出的資料有關-談手機 Internet Client 開發:我從「台灣天氣」學到的事情。他的演講談論與氣象局打交道的經驗,其中談到「改版不通知,資料怎麼用」,引起台下眾人熱列迴響。另外針對資料API的問題,提到代號重用,高雄14變成新竹市,恆春16變成嘉義市,造成App設計者的困擾。

談手機 Internet Client 開發:我從「台灣天氣」學到的事情 OSDC.TW 2012
http://youtu.be/mEZ_d0iON9c

活動前在Open Data的網路社群也有人關注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OpenData.tw/posts/282626995156339



什麼是Open Data?

如果對我的發問仍有印象的話,我的問題有提到Open Data這詞。維基百科上是這麼說的:
「開放資料」 (Open data) 指的是將資料開放給任何人自由出版使用,不論是要拿來出版或是做其他的運用,不受著作權、專利權,以及其他管理機制所限制。
Open Data化的資料不會像傳統與廠商談授權的模式,只有少數幾個公司能夠得利,並且對國家稅收的增加助益不大。Neelie Kroes在歐盟的記者會上,由於沒有有效的的方法估計實際帶來的經濟效益,所以她在聲明中稱歐盟的Open Data舉動是新時代的石油開採,潛力無限。
Open Data與單純將資料放到網路上不同,許多政府會把業務相關的資料放上網路上,但這只是將政府資訊公開放出來,依據「政府資訊公開法」的規定釋出。但實務上各機關作法不一,而且與「開放」仍有很大距離。通常公開出來的資訊還是有不少限制,像是只能在網路上看,限制只能學術以及非商業使用,再利用這些資料也需要與原資料所有人調授權。近年Open Data強調的「開放」,並不會限制使用人的資格。這些「限制」,通常是資料的授權造成的。而Open Data的授權,通常採用創用CC授權,美國聯邦政府的資料授權是公眾領域,英國比較特別使用Open Government License。

世界各國Open Data中,與民生最相關的資料就天氣資訊以及交通即時訊息。加上非商業使用,這其實就大大減少會想要「玩」這些資料的人,畢竟人都要吃飯。限制再利用資料的用途,就會只剩下有錢有閒的人能來為這些資料加值,展現自己程式功力有多強。

發言獲得第三代雲寶

我不是大氣相關背景,發言時間卻很意外,竟是第一個發言的。我問了氣象局兩個問題:台北好行要花三百萬改版,那氣象局新的氣象App改版要花多少錢?另外一個問題是有關Open Data,NOAA釋出資料讓不少App開發商有不少玩意能玩,台灣有大氣相關背景的在野人士也不少,App開發者也越來越多,何不將氣象局手中很基本的天氣資料,以Open Data方式釋出。第一個問題辛局長並沒有正面回答,第二問題他則說氣象局做了很多了,NOAA沒花功夫詮釋資料。

NOAA釋出的資料,造就不少新創事業。光用NOAA為關鍵字查Google Play上的App,就有十頁以上,如果每頁顯示十個App,那就是有上百個App依靠NOAA的資料才做得出來。文章最前面文章提到的衝浪網站,也是得利於NOAA釋出的資料。
各位看看自己的智慧型手機,裡面放的天氣Widget,資料來源是那裡來的?不是AccuWeather或者是Weather Channel!反倒是沒看到,標示來自中央氣象局的資料。這兩個網站都是相當大,也是因NOAA將資料釋出,自己再花功夫將資料詮釋後,轉換成人們方便使用的介面呈現出來。

創業風潮盛行,先前任職中研院自由軟體鑄造場擔任電子報主編時,登了不少有關Open Data的文章。後來意外發現某篇Open Data論壇的活動訊息被創業的粉絲團轉去,顯示大家很關心這議題。政府不要只想收規費這種小錢,應該將釋出的資料做到效益最大化,形成產業。人民藉由產業的形成而有就業機會,稅收自然跟著來。反正現在政府對於如何救失業已經沒招了,青年就業惡化,這種情況大概收不了什麼稅。何不將政府手上資料開放釋出,賭一把看能不能形成新產業。
有許多人推崇蔣經國常年推動十大建設,將台灣的基礎建設做好。推動Open Data就像現今資訊化時代的十大建設,寬頻網路算是硬體建設,而自由開放授權的Open Data則是內容。有了開放授權的內容,為新創事業降低成本。看了歐盟、美國和英國推,其中一個想達成的目標是希望扶持新的產業,創造更多就業機會。

第三位發言的人算是我同夥XD,從我的問題延伸出來。由於是程式設計師,關心資料的品質,方便的API會省去不少功夫;格式化的資料讓程式容易處理。NOAA釋出原始資料,那氣象局也應該這樣啊!
From 臺北維基人聯合部落格
https://picasaweb.google.com/lh/photo/tJhxsLIR9T5u5PZAuYUSLiIGWK5uX9I_YJ4kV7C8MIs?feat=directlink
政府很多業務是既定事項,已經編列預算去做了。如果再收規費,等於肥羊再剝一層皮。Open Data對於收費這件事不反對,但價錢不能高到成本價,而可以收資料傳輸所產生的工本費。在網路時代,資料一旦產生,傳輸成本趨近零。

回歸單純參觀者的心情

在問答時間後,我們分成兩組參觀預報中心以及地震中心。這時回歸單純的參觀者身份,看氣象局工作人員平時工作的地方,以及怎麼作業。這部分我想有其他人有更詳盡的描述,我就不多花筆墨來寫了。
From 臺北維基人聯合部落格
https://picasaweb.google.com/lh/photo/5gzpgY0h1WSIwnGEc-LhQCIGWK5uX9I_YJ4kV7C8MIs?feat=directlink
先前是做自由軟體的,所以有留意到NOAA Science On a Sphere用的電腦作業系統是用Ubuntu。中央氣象局在前年(2010)五月裝設,另外科博館也有一台。
From 臺北維基人聯合部落格
https://picasaweb.google.com/lh/photo/25MowQh6-k3F-UcFDLkB5SIGWK5uX9I_YJ4kV7C8MIs?feat=directlink
From 臺北維基人聯合部落格
https://picasaweb.google.com/lh/photo/Pq_ODuiFS9JIDM94P343XyIGWK5uX9I_YJ4kV7C8MIs?feat=directlink
Science On a Sphere竟然有中文版的使用手冊,原先以為會是簡體中文,想不到是繁體中文,不過沒看到翻譯者的訊息。

別人的參訪影片-2010.7.3 中央氣象局開放參觀http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KSrShS-JVuw
回到家後發現局長竟有維基條目,順手放一張他的照片在上面。由於用手機照的,畫質比較低,所以歡迎用較高解析度照得比較好的照片取代我照的這張。

結語

要求以氣象局的層級把政府資訊釋放出來,有點強人所難。推動Open Data大概得到行政院等級以上才是最洽當的。一月時科技會報也辦了Open Data的會議,可惜官方詮釋Open Data的方式相當奇怪,曲解Open Data的意義。曲解後的「Open Data」也不是不好,而是與國外談的東西不同,國外的活力進不來台灣,台灣自己搞自己的很容易搞死掉。

另外書面提問中提到台北市政府的Data Portal,對於政府來說,願意提供一個統一的資料入口網站,並且免費提供,算是一大步,但仍在授權方面有得討論

面對變遷的社會,出現十年前想也想不到的職業,官府反應不過來也是正常的。而官僚體制的僵化也是為了維繫政府運作而不得不的特點。期待越來越多人關注政府運作,並且對於政府能夠有更好的地方一直不斷的督促。謝謝氣象局願意舉辦參訪活動,也再次感謝Jasy的安排,讓我有這機會參與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